神秘内容 Loading...
走出象牙塔
● 蔡崇仁
在去年12月22日刊登于《亚洲新闻》的一篇专栏文章里,作者写道:“我们需要决定什么不是创意。我对现在的一些所谓艺术创意的表现感到震惊。我怀疑我们让那些并不比我们懂得更多的人蒙骗了。”
在本文,他回顾自己如何从一个艺术热烈爱好者,变成比较有选择性的欣赏作家、电影工作者和剧作家的作品。
很高兴自己已经淡忘许多当年修读文学时所学的东西——特别是那些核心部分,包括对俗世的忧虑和对世事自以为是的看法。
为了我自己的快乐和得到一些让生活更有意义的启示,我也决定,我必须超越那些逃避现实、愤世嫉俗、变化无常和不满现状的艺术家——不论他们的小说、戏剧或电影有多精彩。(我并不是说艺术界的人士都有这些特征,例如,郭宝?就有许多佳作。但是,事实是,这个圈子里是有比较多满腹牢骚的人)。
随着年纪渐大(要求反而变得简单),我开始“往外看”。我正慢慢的学习体会——虽然不是时常都能做到——和外面的世界接触的美好感觉。我指的是我所碰到,每天为三餐忙碌的一房式组屋居民,或者过着艺术型人士抗拒的所谓“平凡人生”的工人。但是,对于这些工人,这就是他们所知道的生活,他们也尝试从中得到快乐。
我并不是说,我在成长过程中所学习的艺术,没有一点恒久的价值,也没有我在某种程度上,所喜欢的东西。答案是肯定的。一直到今天,因为它们优美的文字或影像,我还记得一些作品,但是,最大的原因是它们所表达的智慧。
例如,爱尔兰诗人叶芝在他的诗作《基督重临》悲叹:“优秀的人们信心尽失,坏蛋们则充满炽烈的狂热。”
看着现在充满生气(和新闻)的艺术界,我们最低限度应该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实验性创作?这样的创作什么时候会演变成疯狂的行径?要求更开放的尺度到底有什么好处?
个人的痛苦和忧虑,应不应该美其名为“表演”,向观众宣泄?每一次演出所花的时间、金钱和资源是不是都是物有所值?(我指的不是斤斤计较的“回报率”,我的意思是,好的艺术作品必须超越自我放纵,探讨我们关心,或者应该关心的课题)。
用这些因素考量,我们的表现如何?我认为不是时常都很好,举一个不久前的本地戏剧为例。一篇报道形容男演员“在拍宣传剧照的时候,脱到只剩一条暴露的底裤,同时把淀分、牛奶和湿泥土涂得满身”。报道也说,“观众将不会悠闲的坐着,而会有一个非传统的经验”。他们需要挤进特制的“格子”里,通过耳机聆听故事的发展。 (来源:老牌的英语学习网站 http://www.EnglishCN.com)
我们没有必要对这个作品作太多批评。艺术水平和观众的鉴赏能力,是息息相关的。我只是用它来突显,在今天的艺术界,有一些类似的东西,伪装成所谓的艺术。
我们只需要问:我们是否被蒙骗了?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否只是来自那些具有强烈感觉(却没有真正的创意),还在处理他们内心挣扎的人?
如果情形是这样,那可能是我们重新作出评估的时候了。少(戏剧、书本、电影等等)可能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就让那些真正具有创造力的人去寻找他们的缪斯,对于其他的人,现实生活的起起落落已是一种“戏剧人生”。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叶琦保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