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内容 Loading...
这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女性统治者从根本上开始了对领地的改革。她的丈夫于1745年作为弗兰茨一世被选为罗马德意志皇帝,却一辈子生活在她的阴影之下。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继续沿着她的改革之路,取缔了农奴制度,颁布了宽容权以及把修道院和教会财产移作俗用的法令,决定性地促进了一贯坚持的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法国革命思想虽说在奥地利畏畏缩缩地传播起来,却使奥地利的专制制度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威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孙子,被处决的法国女王玛丽•安东奈特的侄子,皇帝弗兰茨二世加入了反对革命法国的联盟,结果使奥地利不得不吞噬抵抗拿破仑•波拿巴战役的惨重失败。1804年,拿破仑加冕为法兰西皇帝后,弗兰茨皇帝作为回应确立了奥地利皇帝的称号。由于在法兰西的庇护下成立了莱因联盟,导致了罗马德意志帝国于1806年解体。弗兰茨二世摘下了帝国皇冠。拿破仑后来发动的一系列战役使奥地利遭受了毁灭性的失败(拿破仑两次占领了维也纳)。然而,大公爵卡尔在阿斯佩恩战役中抗击这个伟大的科西嘉人所取得的胜利证明了拿破仑不是不可战胜的。由有“欧洲车夫”之称的奥地利总理克莱门斯•闻采尔•罗塔尔•冯•梅特涅侯爵主持的维也纳会议于1815年在欧洲又恢复了旧制。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从法国蔓延开来,于1848年春也波及到奥地利。自由党人要求立宪和新闻自由。一个警察国家令人憎恨的梅特涅体制被荡涤。然而,同年十月,起义被镇压了,保守主义者取得了全面胜利。年轻的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建立起了一套新的专制体制。他在克里姆战争(1854-1856)中所奉行的令人质疑的中立政策使奥地利在欧洲陷入危险的孤立境地。因此,奥地利只能单独对付与法国结盟的,支持意大利人搞独立运动的撒丁岛。在经历了1859年的马真塔和索尔费里诺失败以后,奥地利不得不放弃伦巴第,而且也不得不以皇帝的十月宣言和二月国事诏书来妥协于国内政治上对组建议会体制的强烈要求。奥地利帝国半壁江山("Cisleithanien")内政治发展的标志是:建立群众性政党(社会民主党和基督教社会党)和要求公民的基本权利。1907年,帝国议会首次举行了普遍和直接选举。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个复杂的欧洲同盟体系维系着一段长久的和平时期,其间,奥-匈帝国与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结为三国同盟。然而,在这个多民族国家里日益膨胀的民族主义引起了许多严重的冲突。工人阶级对人道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资的合理要求也急待得到解决。奥地利王位继承人大公爵弗兰茨•费迪南德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的遇害只是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在一场长达四年的,毫无意义的战争中,欧洲列强相互角逐。随着美国的参战,战争才出现了转机。中欧列强(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与之结盟的土耳其)的失败使欧洲迄今的秩序分崩离析。二元王朝也分解成了许多民族国家,从剩余的这片土地上产生了奥地利共和国。 (来源:老牌的英语学习网站 http://www.EnglishCN.com) 奥地利共和国 — 两战期间不受欢迎的民主 国家的建立
1918年,在战争的最后几天里,当失败的命运不可挽回时,美国总统伍德罗夫•威尔逊关于民族自决权的声明被视为救命稻草。卡尔皇帝的民族宣言虽说是出于好意,但是来得太晚了。二元王朝的各民族宁愿选择走民族独立的道路。 1918年10月21日,帝国议会232名讲德语的议员(其中德意志民族党102名,基督教社会党72名,社会民主党42名,其他党派16名)会聚在下奥地利的乡村别墅里,共同商讨德语奥地利未来的命运。10月30日,这个临时国民议会选举出了一个由22人组成的国家议会。被委任负责国家议会办公厅的社会民主党人卡尔•雷纳提交了一份过度时期的宪法草案。关于未来国家的形式,各党派的看法几乎一致,德意志民族党和社会民主党向来就赞成共和制。基督教社会党人中对确定共和国发展方向的态度招致了神学家和政治家伊格纳茨•塞佩尔就共和国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1月12日,临时国民议会在位于维也纳环形大街旁的议会大厦里召开会议,宣布德语奥地利为民主共和国。这个共和国—按照自我评价—似乎并没有什么生命力。因此,同时也声明与民主的魏玛共和国结为一体。新选出的国家议会面临着一大堆几乎难以胜任的工作:确立一套民主宪法,调整与邻邦的关系,准备参加世界和平大会,重新调整社会结构,而最紧迫的是要让全民度过这第一个冬天。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源源不断地从前线返归的士兵们找不到工作。为了保证安定的局面,乡村建立了家乡卫队,工厂出现了工人委员会,军营里选出了士兵委员会。这个新国家的边界地区不稳定,南边有SHS-国家(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的国家)要求收复凯恩藤地区,北边要确保波西米亚和梅伦德语区的领土安全,没有武装力量是无望的。1919年2月16日,举行了制宪国民议会选举,妇女第一次获得了选举权。社会民主党以40.76%的选票和72个议席成为第一大党,基督教社会党获得了35.93%的选票和69个议席,德意志中产者联盟获得了26个议席,其他党派占3个议席。 解决民众饥荒是新政府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昔日王朝的农业区都集中在帝国分裂后建立的国家里。它们开始都对新成立的奥地利实行封锁。只有依靠接受高额贷款,奥地利才得以勉强度过开始的几年饥荒。而高额贷款又成了国家预算一个可怕的负担。重要的进步是在社会领域取得的。临时和制宪国民会议决定实行8小时最高工作日,企业委员会法,失业资助,雇员带薪度假和改革医疗服务。1919年巴黎和平会议的结果使奥地利大失所望。奥地利失去了南蒂罗尔。凯恩藤只是多亏民意表决才保住了绝大部分地区。讲德语的匈牙利西部,除了约登堡以外,后来都划归了奥地利。国家的名称必须由德语奥地利改为奥地利,随之而来的是禁止1918年通过的与魏玛共和国的结盟。年轻的共和国始终不渝地把圣日尔曼条约称之为国家条约,因为奥地利共和国从来就没有进行过战争,因此也不能缔结和平条约。1920年通过的联邦宪法以及1925和1929年的补充条款迄今依然有效,但它却是一个妥协的结果:无论是各党派还是各联邦州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负责法律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的是后来国际知名法学家汉斯•凯尔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地利的外交活动空间起初是极其有限的。考虑到现实状况,奥地利与各个新邻邦的关系发展是非常富有成效的。与匈牙利缔结了友好贸易条约;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重新供给奥地利原材料,1921年保证了一笔极其重要的贷款。意大利完全发展—首先在法西斯掌权以后—成了奥地利的一个保护国,惟独不许提及南蒂罗尔问题。与魏玛共和国的关系无可指责,令人高兴,国务办公厅把不愉快的结盟问题交给了民间的促进者组织去处理。面对灾难性的通货膨胀,奥地利在经济上较长时期的重建只有依靠国际联盟的贷款才能实现。高达65亿金币的贷款阻挡住了奥地利国家的倒闭。这些贷款一公布,使得货币汇率立刻好转。 |
|
|
|
|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