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内容 Loading...
越南人眼中的美中俄日关系
译自越南《全民国防》杂志2005年第6期
〔越南〕阮忠 原著
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大国之间的关系在国际关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世界政治格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近期这几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变化情况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美俄关系
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被双方确定为“战略伙伴”关系,回顾近期两国的几次定期高层会晤,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种关系的一些实质内容。
2005年2月底,在访问欧洲时,美国总统布什在斯洛代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了会晤。通过会晤,两位总统在国家安全和保障核能安全、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进行能源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太空合作以及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等多项双赢合作计划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然而,美国总统也“时刻不忘”“促进俄罗斯的民主、自由”这一“使命”。普京已多次驳斥美国和西方政界散布的所谓俄罗斯“自由、民主状况倒退”等诸如此类的言论,并将这类言论视为是对俄罗斯内部事务的粗暴干涉。针对布什利用此次会晤展开“自由、民主”攻势,普京直接了当地回答:俄罗斯永远不可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俄罗斯将推行符合自身历史发展特点的民主模式。
布什总统前往莫斯科出席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1945年5月9日-2005年5月9日)盛典被认为是步“好棋”,此举充分展现了美俄关系的两面性。布什与包括中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几乎所有世界大国元首在内的领导人云集莫斯科,象是一个善意的举行,有助于提升俄罗斯以及普京个人的影响力。布什和普京的表现也犹如两个“亲密朋友”。在普京的邀请下,布什成为了首位在红场观看阅兵式的美国总统;两位总统还同乘一辆1956年出产的白色伏尔加汽车,并在观礼台上比肩而坐。此前一天(5月8日),两人还在被描述为“轻松、友好、愉快、坦诚”的气氛中交谈了40分钟。
然而,在如此“愉快”的俄罗斯之旅的前一天和后一天,布什总统却展开了被美联社称为“不给俄罗斯面子”、挑衅俄罗斯、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蚕食俄“后院”的外交活动——访问拉脱维亚(5月7日)和格鲁吉亚(5月10日)这两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现在,美国更是将俄罗斯对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影响力看成是一种“挑战”。
在拉脱维亚,布什会晤了该国元首,并与其两个邻国——立陶宛和亚美尼亚的领导人举行会谈。布什祝贺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顺利完成“从共产主义到民主制度”的转变,重申美国将“全力”保卫三国的主权,并承诺将进一步推动三国的自由、民主进程。由于二战结束后一些被歪曲的历史问题,目前,这几个国家民族主义气氛浓厚且充斥着反俄情绪。
这种到处搬弄是非的举动是美国企图包围、孤立俄罗斯,削弱其影响力的阴谋的一部分。这一点在布什访问格鲁吉亚时表现得更加露骨。格鲁吉亚的民族主义和反俄情绪也非常浓厚,国内要求俄彻底撤出设在格境内的军事基地的呼声很高。这个高加索国家被西方盛赞为“玫瑰革命(指2003年爆发的一场‘非暴力民族革命’)的故乡”。布什在访格期间吹捧“玫瑰革命”是“民主的一次伟大胜利”,格鲁吉亚是“民主的灯塔”,是“革命的母亲,这场革命正在鼓舞、激励着许多民族。”
以这些吹捧言论访问格鲁吉亚,是布什在其第二个总统任期内进行战略调整,“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和扩大自由、民主”阴谋的组成部分。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SNG)国家是美国实施“促进自由、民主”战略的重点地区。近年来,在美国的导演下,独联体国家连续爆发了“天鹅绒革命”、“玫瑰革命”和“橙色革命”。据美联社2005年5月3日透露,俄联邦安全机构(FSP)负责人尼古拉·帕竹舍(音)指控美国情报机关利用非政府组织(NGO)作掩护,在俄境内从事间谍活动并离间俄罗斯与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关系。正是美国政府的金钱使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亲西方的反对派领导人获得了执政地位,对于吉尔吉斯斯坦而言,这也是因素之一。由政府资助的美国民主广播组织——国际共和院(IRI)最近还专门就前苏联地区再次爆发“天鹅绒革命”的可能性问题组织了讨论。下一个颠覆目标将是白俄罗斯,国际共和院已向白俄罗斯反对派提供了500万美元。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已经揭穿这一阴谋,并表示坚决反击美国和西方输出“民主革命”、在俄罗斯及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制造混乱的行为。
美中关系
美中关系已是几经沉浮,时而是“战略竞争对手”,时而又是“战略伙伴”。当前,中方对美中关系的定位是“基本良好”,双方均表示希望“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实际上,两国已经和正在许多领域开展着合作,这些合作为双方带来了巨大利益。然而,合作与竞争、接触与遏制一直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两个构成要素。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强劲发展,中国开始“和平崛起”,中国的地区和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大。美国开始担心中国的崛起将影响到它的全球利益。美国学术界和决策层在应该对中国采取怎样的政策才能更好地维护美国利益这一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是积极适应中国的崛起,还是想方设法遏制它?
“适应”派认为:中国肯定将在政治和经济上崛起,美国要做的应该是学会适应中国的崛起。当中国与国际社会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时,稳定的国际经济关系将会给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经济上的繁荣可能将促使中国社会更加国际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众可能将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实现民主和政治多元化,这恰恰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两个核心目标。将中国视为威胁或者试图遏制中国,可能将严重损害美国利益,并带来残酷的后果:除了可能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外,还有可能导致诸如中国解体或者出现民族主义及反美情绪更加强烈的政权等。
“遏制”派则认为:正在增强的中国力量不带有“善”的性质。中国领导人称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崛起”,对他国不具有危害性,然而他们不过是在等待时机而已。实际上,北京正在千方百计削弱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并且一旦时机成熟将取而代之。在国际关系上,北京到处离间美国与盟国的关系,加强与美国盟友的经济关系,武装美国的敌人。此外,中国现政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美国利益的一种威胁。中国的政治体系必须发生深刻变化,美国的政策应当集中到从内部改变中国这一问题上来,同时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提防和努力遏制中国的对外政策和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部分。
就象是以上两种观点的融合,2005年3月19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其亚洲之行日本站明确表达了美国政府的观点:正在崛起的中国是国际政治的一个新“变数”。这一事件可能好,也可能坏,我们的责任是设法推动它、督促它、引导它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要想引导中国朝着好的方向变化,需要同时做好两件事,即引导中国沿着国际体制发展,并且用力量加以制约。面对不断增强的中国军事力量,美国的最好反应是确保美国军队世界第一的地位,保证美军没有对手,同时要强化与包括日本、印度、韩国在内的各盟国的关系。
抱着这种观点,可以肯定,希望“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也只能是一种希望,是一种“外交”用语。实际上美国的对华政策仍然是“边拉扰、边合作、边遏制”。然而,美国的“遏制”要有“限度”,要随时调整,否则将“弊大于利”。就中国而言,中国希望加强与美国的合作,但也坚决反对美国的霸权政策和侵害中国利益的行为。当然,中国的“反对”也要有“限度”,否则同样“弊大于利”。两国关系近期的变化情况表明,双方的“限度”就是努力维持目前这种关系不破裂,这是两国的战略利益所决定的。
中日关系
4月份爆发了被认为是中日两国自1972年建交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历史问题是这场危机的起因,具体来说,是因为日本允许启用被中国、韩国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认为是“歪曲历史事实”、“粉饰侵略过去”的历史教科书,和日本领导人坚持参拜供奉有14名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问题。在首都北京和其他一些大城市,数以十万计的中国人陆续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对日本的上述举动表示抗议。一些激进者还向日本驻北京大使馆和驻上海领事馆投掷石块。在这种形势之下,4月13日,日本政府还允许国内公司到中日两国在东海的争议区承包开采油气。中国已对此表示强烈抗议,称这是针对中国的严重“挑衅”行为。中国国内的反日浪潮也更加高涨。
在经济关系发展势头强劲,两国通过经济交往获取巨大利益的同时,中日政治关系缘何发生如此严重的危机?这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设在伦敦的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2005年5月6日发表评论认为,除了在历史问题上的分歧之外,中日这两个东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还有着争夺地区霸主地位问题的考虑。中日之间原本就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东海部分海域和岛屿归属权的争端等。日本是美国的亲密盟友,日本的对外政策日趋强硬,并且似乎更重视美国的领导地位而不太关心与邻国建立良好关系,日本还抱有与中国竞争和遏制中国的意图。实际上,日本在帮助美国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日本是惟一一个与美国一道公开反对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大国。此外,日本4月15日公布的《外交蓝皮书》明确表示,中国是“日本安全、主权及其他利益的威胁因素”。在2005年2月与美国签署的一份协定中,日美两国还将台湾海域列入两国的共同安全范围,这一举动激怒了中国。
设在伦敦的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还认为,造成这次中日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在日本一方。因为,一贯低调的日本正在象美国安排在东亚的侍女一样行事,完全不顾及它的政策可能对与邻国的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日本在以激进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如出版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和参拜供奉着臭名昭著的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等。这激化了日本与邻国之间的矛盾。历史不会被篡改,但是,人们应该记住历史,并防止悲剧重演。
似乎是意识到了这一点,2005年4月22日,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召开的亚非定期会议上,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就二战期间日军所犯罪行进行公开道歉,称:“过去,日本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此前的4月19日,日本外务大臣町村信孝也曾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表示深刻反省,并再次就日本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痛苦表示道歉。他声称,日本已经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在这次访问期间,两国就共同努力缓和中日关系达成了一些共识,双方一致同意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积极寻求和维护共同利益,采取措施巩固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