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内容 Loading...

  如何将专业与外语知识有机地加以结合,这个在其他学科也有争议,其他学科中培养的专业人才可能比较好,但是如果外语不行,对于相关国家的文化上的理解也会受限制。 (来源:英语杂志 http://www.EnglishCN.com)

  记者:如果进行复合型培养,其他专业课程和外语课程相比,占一个什么样的比例?

  孟虹: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不过我们必须看到,国内多年来的外语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现今外语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脱节。以德语为例,像同济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以科技德语为重点,其他大学德语系的课程在上世纪末多数以语言学和文学为主,所以多年来培养出来的高校德语教师的专业特长也往往受此限制,这对目前高校外语学科的横向拓宽也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如何真正有效地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课程的具体设置既要参照教学大纲要求,也要兼顾师资情况,尽可能地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及能开设的课程情况来定。当然这一点无疑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不断拓宽自己研究领域、促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高要求。目前我们外语学院也在讨论学科建设问题。我个人认为,第二年后的专业课的课程数相对于外语课应该逐年加大,如从三七开增加到第四年的二八开,同时外语课本身也必须进行改革,后期应该增加外语论文写作辅导课等。

  记者:这些复合型课程的教师,是用外语教学还是中文教学?

  孟虹:还是以外语教学为主。我认为,德语系的专职教学人员,应该对德国的文化和语言是非常精通的。其他专业课教学中的语言,我并不排斥部分用中文讲,这样也可以辅助性地请其他专业的老师来兼上一些课。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高校的外语专业引进本科双学位制,我们外语学院今年也开始试行外语和经济、社会学、新闻、公关管理等专业相结合的双学位制教学。

  另外,随着跨国交流的增多,外语专业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精通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却不了解我国自己的历史、政治和经济体制的话,就如同培养了一个德国人,没有办法代表我国进行国际对话与合作。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多方面的跨文化人才,复合型既包括跨文化,也包括跨学科。这个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涵盖的面更大一些。

  外语专业应语言学科和复合型学科并存

  最近,一些外语界人士再次掀起了一股“复古风”,质疑外语院校中复合型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强烈要求“罢黜百家”,以恢复外语语言文学学科的独尊地位,目的是将外语类人才培养成精英人物、恢复学科和学校的正统性。表面上看,精英教育的沦落、急功近利的蔓延,确实在外语院校表现尤为明显。但是,是否是复合型学科造成的?我看这种认识有待分析。

  外语院校的复合型学科意指非语言领域的专业知识复合优势外语能力的学科。这两种知识门类的搭配在综合性院校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所有的院校都要求各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而此类人才的培养乃是国家大力提倡、也为社会所急需。但为何独在外语院校掀起轩然大波?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第一是目的之争。“罢黜论”者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维护精英教育”。那就需要分析,精英教育的去价值化是什么造成的?

  社会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精英教育当然应该有,而且在某些特定的领域还应该特别强调(至于目前社会舆论对“精英”的贬称和误解则应另行讨论)。关键是精英究竟应该具备怎么样的素质?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将用什么手段来培养未来的精英人物。所谓“精英教育”,即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主要面向数量极少的佼佼者,层层严格选拔的教育模式。对于此类人才,目的不仅仅是要求掌握具体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独立优秀的人格、卓尔不群的思想以及呼之欲出的领袖气质。既然传统语言文学教育可以有此大志,为何复合型学科就不可?

  第二是手段之争。教学和研究是高校的两大任务。旨在培养精英的教学方式,不仅要严格限制学生人数,还对学校整体学术思想氛围活跃、宽松与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导师水平等要求甚高;而科学研究以及学科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更加倚重于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那么,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框架下,外语类院校恢复语言文学的独尊地位,就一定能保证塑造出精英吗?就一定能够保证语言文学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吗?

  第三是定位之争。外语院校的复合型学科作为新兴事物发展至今不过十余年历史,时间虽短但势头强劲。面对复合型学科在外语院校的不断壮大,传统语言文学学科开始忧虑,外语院校能否一如既往地表里如一,是否需要“校如其名”,我们将向何处去?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高等教育自新中国成立起,较多参照了苏联高等教育的条块分割模式,这从很多高校的名称上便可窥知一二。但这同样不应该成为阻碍学校发展的桎梏。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的非师范专业蓬勃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的人文学科方兴未艾,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的经济、管理、新闻等学科后来居上。似乎没有听说上述著名高校因为发展了与自己校名不一致的学科门类,而备受传统学科的责难。同时,它们的定位和目标非常明确:即在学科门类逐渐健全的基础上,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寻找新的突破口,不仅发挥传统优势、更要打造学校特色和亮点,为高校冲击世界一流水平夯实基础。因此,中国外语院校的发展,应该通过语言学科和复合型学科的交叉融合,迸发出鲜活的时代生命力。

  一个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遭遇记

  朱玲(化名)2002年从江西某高校外语本科毕业,凭着一张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和不服输的劲头,在北京工作了4年。但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学习并没有给她带来就业优势。

  刚到北京那会儿,她是“带着一脸的阳光步出北京站,觉得北方的天空很灰、但是很高”。她并没有想到,找工作一找就是3个月。“英语专业八级吓不住多少人” ,她最初瞄准几家外企和翻译公司,半个月中,平均每天都投出去5份简历,北京所有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都被她“投光了”。但半个月中,她只等到两个翻译公司的面试机会,其中一家是为各类经理人做报刊剪辑,另一家是汽车行业杂志,都是私企。没有一家外企“慧眼识英才”。

 
神秘内容 Loading...

你可能对下面的文章也感兴趣:

·学习英语的捷径--一个美国留学生的忠告
·英语词汇记忆方法
·提高英语听说的技巧
·提高口语技巧
·学习英语口语的六大技巧
·专家谈英语学习方法
·职场学英语的经验谈
·如何才能说流利的英语?
·雅思口语智对考官169问
·学好英语的20个经典要诀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2007年TOEIC考试时间表  
下一篇:报考BEC商务英语详解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